为官如逆旅 为民是大道 — —观《永远在路上》有所思
来源于:晋宁县纪委
发布时间:2016-10-31 15:32:49
编辑:纪委管理员1
大型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在央视播出,历数了十八大以来的反腐败成果和例子,看着落马贪官毫无例外的憔悴脸庞和花白头发,声声切切地悔不当初,身为一个基层的纪检监察干部,面对这些直击人心的画面,生出些许感悟来自省于心。
白恩培是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儿子,通过组织的培养、出色的工作,39岁就成为延安地委书记,之后又历任多个重要领导岗位,曾先后在青海和云南担任省委书记。然而临近退休,他却因为腐败问题落马。——《永远在路上》解说
“我做梦都没有想到我会落到这种结局。从小我们吃过很多苦,所以是从贫寒之家出来的,从小就痛恨贪官,到最后自己成了贪官,我感觉这是一个莫大的悲哀。”——周本顺
这样的忏悔声音,几乎成了落马贪官的标配,他们有着相似的上位经历,都因着显著的能力,扎实的政绩升至高位,这些早年经受住各种风雨考验的领导干部却败在了得意、虚荣、浮躁和贪婪之下,失了对党纪国法的敬畏之心,被利益的诱惑鲸吞蚕食,从丧失纪律的底线开始,直到丧失做人的底线,最终落得失去自由被人唾弃的下场。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最初的开始和最后的结局惊人的相似。在艰苦的时期,这些早年于社会主义建设有贡献的人可以忠于心中的信念、克服困难、专于奋斗,组织看到了他们的成绩,也让他们处于高位,是希望他们能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能在更高更广的平台上造福一方、使其治下的人民能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有的领导干部成功抵御住了各种名利的诱惑,让党的理想信念在心中屹立不倒,从未放弃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准则,如杨善洲、任长霞等好干部。这让我想到一句古言:“凡心所向,素履所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尘曲》)。一心为民的好干部,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不耽于世俗的灯红酒绿、推杯换盏,不被“潜规则”压弯脊背,为名利出卖国家人民的利益。始终“素履”走在为民的大道上,直到生命的终止。人民也永远地记住了他们的名字。
而有的领导干部抛弃了早年他们在党旗下许下了誓言,沉溺于权力地位带来的迷惑中。“一开始找我办事的人会送些礼品,我都坚决地拒收了,后来过节的时候送礼的风气很普遍,有人送500、800的红包,我想着老拒绝未免太不近人情,就收了。刚开始心里还是很忐忑的,但是时间一长,我收红包的事一直没有泄露,胆子也就放开了,认为为别人办点事,收点“辛苦费”是应该的,胃口也越来越大,从几千到几万,再从几十万到百万,权力给我带来的不只是物欲上的满足,还使我对这种利用权力就能轻轻松松得到各种想要的东西的感觉欲罢不能,就像吸食毒品一样地上了瘾。”
正是这种慢慢放开心理防线,撤退纪律红线的行为由小集大,由弱到强地侵蚀,导致这些领导干部渐渐放弃应当紧守的原则,敞开“胸怀”来者不拒,并以“这是社会风气”为借口放纵自己沉溺在别人的追捧以及金钱美色的诱惑之下,这种人上人的感觉让人飘飘然,却没有意识到从人民的公仆变成“人民上的人”,已经背离了为官做人的根本,上对不起党和国家,下对不起家庭妻儿。
总有一些腐败分子,把自己的贪腐行为归咎于“社会风气”“不随大流就被孤立”的诡辩之中,避重就轻转移视线,但是事物都是在内因起主要作用,外因起次要作用下发展变化的。权力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这些好处在腐败分子眼中,是他们“应得”的,权力是他们享受位极人臣、一呼百应的“工具”,却彻底忘记权力的源头来自于人民,是人民所赋予的,只是人民授权其治理社会的“工具”。而权力带来的好处,恰恰是领导干部为官之路上的荆棘,开着糜华的花朵遮盖了其诱人之下的尖利。
“走到这一步,这一生的追求真的是南辕北辙。错在我自己,我真的是对不起党,对不起人民,更对不起那些跟着我把工作当事业追求,当学问去研究的成都的干部群众,我是要影响他们的价值观的,我干的这些事情,这算什么?你知道,按照通常的退休年龄,这将近一生了,居然因自己的错误这样收场,何其悲哀!”李春城痛悟的声音已经挽回不了他走偏的人生。为官之道就像一场逆水行舟的旅程,没有一颗坚定的心,将无法到达为民的大道上。
“我们要继续全面推进从严治党,毫不动摇转变作风,高举反腐的利剑,扎牢制度的笼子,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里,腐败分子发现一个就要查处一个,有腐必惩,有贪必肃。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习近平总书记的声音如醒世恒言回荡在我们每个党员干部的耳边。
中共昆明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昆明市监察委员会
Copyright © 昆明市纪委市监委网站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ICP备07000700号-1 网站声明
来信请寄:中共昆明市纪委、监察委信访室 地址昆明市呈贡新区锦绣大街1号市级行政中心7号楼 邮编:650500
举报电话:0871-12388 举报网址:https://yunnan.12388.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