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底打赢脱贫攻坚战还需把握好“五种关系”
来源于:昆明市党风廉政网
发布时间:2016-09-29 17:41:26
编辑:纪委管理员1
为确保扶贫开发相关措施政策落实到位、资金使用安全高效、项目实施快速顺利、党员干部务实清廉,进一步增强做好扶贫开发攻坚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推动县委、县政府攻坚扶贫各项工作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近日,县纪委监察局与县扶贫办、新农办、金融办、审计局等部门联合组成检查组,对各乡(镇、街道)、县级各单位部门“挂包帮、转走访”工作落实情况、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中是否存在违规违纪行为,是否存在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问题,是否存在不履职、不作为、乱作为情况进行了检查、调研。检查组深入夕阳彝族乡小石板河村、赖家新村,双河彝族乡荒川村,了解贫困现状、扶贫工作进展情况以及当地民族风情、发展优势,并对下步工作提出了意见建议。
一、 基本情况
夕阳、双河彝族乡位于晋宁县西南方,东与昆阳街道办接壤,南与玉溪市红塔区相依,连接昆明、玉溪两大滇中城市,两个乡均系少民族乡,境内风光旖旎,气候宜人,民风淳朴,山川秀美,民族民间文化底蕴丰厚,是集少数民族、革命老区、水源保护区、自然林区、“金牌秧佬鼓舞”和民间民俗文化为一体的山区农业乡。
夕阳乡总人口9737人,彝族、哈尼族人口7782人,占总人口的79.9%。最高海拔雷打山2563米,最低海拔小石板河1340米,相差1223米,形成了独特的小区立体气候,年均气温16.8℃,年均降雨量891.8毫米;年日照2278.5小时,全年无霜期325天,集温高,光热条件较好,生态环境优良,森林覆盖率达52.06%。共辖夕阳、保安、田房、新打黑、一字格、绿溪、木杵榔、高粱地、木榨10个村委会,40个村民小组。
双河乡总人口9418人,彝族人口7542人,占总人口数的80.1%。最高海拔2511.3米,最低海拔1900米,全年平均气温13℃,耕地面积848.5公顷,林地面积12245.9公顷,森林覆盖率73.8%。共辖田坝、荒川、双河、干河、老江河、核桃园6个村民委员会,27个村民小组。双河彝族乡1990年被昆明市人民政府划定为“昆明市双河·磨南德水源林保护区”,1999年被中共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批准为云南省38个革命老区乡(镇)之一。双河享有“金牌秧佬鼓之乡”的美誉,2005年“双河彝族秧佬鼓舞之乡”被 列为云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二、 夕阳乡、双河乡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的主要做法
按照昆明市提出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经过调查、走访、筛选,我县确定了3个精准扶贫省级重点村,其中有夕阳乡、双河乡涉及2个,分别是夕阳乡高粱地村委会、双河乡荒川村委会。每个省级重点村争取省级资金100万元、市级资金100万元,县级配套资金100万元。2016至2017年共安排50个项目,每个项目县级财政补助20万元,共投入资金1000万元;整合农办、财政、交通、水务、民宗、住建等部门的项目,加大对贫困村基础设施改造和建设力度,到2017年,100户以上自然村100%通硬化道路,50户以上自然村村内道路硬化率达98%以上。稳步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即: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农村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真正达到增收脱贫的目的。省级建档立卡的行政村,县属部门帮扶情况为:县发改经贸局帮扶夕阳乡高梁地村委会,县农业局帮扶双河乡荒川村委会。乡镇对口帮扶情况为:晋城镇、二街镇对口帮扶双河乡,昆阳街道办、上蒜镇对口帮扶夕阳乡。全县各部门动员全体干部职工,通过“挂包帮、转走访”对贫困户进行“一对一”、“多对一”的挂包帮扶,确保实现对贫困村、贫困户的帮扶全覆盖。
三、 夕阳乡、双河乡的发展优势以及存在的共性问题
在开展专项检查过程中,检查组与两个乡的干部群众广泛交流意见,深入夕阳彝族乡小石板河村、赖家新村,双河彝族乡荒川村进行走访。从脱贫攻坚工作出发,发现夕阳、双河两个乡在自然风光和民族特色方面有着共同的优势,也在发展上存在共性问题。
(一)在发展乡村旅游业有三个方面的优势
自然风光优势:夕阳、双河地处山区,植被保持良好,夕阳乡仅大绿溪就有3.4万亩的茂密森林、双河乡森林覆盖率高达73%,均有着良好的森林景观和乡村田园风光。
民族特色优势:两个乡均属我市仅存的4个民族乡,聚居着彝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舞蹈秧老鼓舞、民族古建筑和村居都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地理区位优势:两个乡毗邻而居,在地理位置上形成一个完整的游览区域。地处昆明、玉溪两大滇中城市之间,距昆明主城区100余公里、距玉溪城区70余公里,是理想的周末休闲度假、小长假出行地点。
(二)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共性问题
一是国土政策原因导致难以进行第二产业开发。夕阳、双河两个乡除现有的用地指标之外,均为基本农田和林业用地,无法有效获取用地指标,进行第二产业开发缺乏基础条件。
二是缺乏科学整体的旅游产业规划,两个乡陆续被发掘的一些旅游景点,均为游客自行发现推广,缺乏政府的引导和开发,既没有配套的餐饮设施、更缺乏住宿条件,游客来得了却留不住,游玩之后除了留下垃圾,几乎没有对当地产生经济效益。
四、 对脱贫攻坚工作的意见建议
(一)要把握好短期脱贫和长期脱贫、永久脱贫的关系。扶贫工作不是一阵风,不是搞运动,绝不是一哄而上凑指标、出数字,等完成考核之后又一哄而散,各回各家。检查组在赖家新村整村拆除重建点走访时,一位村民说:“多年来攒的七、八万块钱,全都交给政府来盖新房子了,村里的房子基本都是危房,政府帮我们重建新房,全村人打心里支持,但是以后的生活怎么过,心里还是没有底。”实际上,赖家新村整村撤除重建,每户由国家资金补助7万,村民自筹13万,这13万里再由银行提供免息贷款5万,加上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政府投入的比村民自筹的多好几倍。然而,党和政府投入巨大的人财物力做脱贫工作,是否真正转化为群众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再者,群众在危房撤除重建中花光了积蓄,住进新居是否就是真脱贫,今后如何开展生产和生活,也是我们必须面对,必须解决的问题。只有把带领群众摆脱贫困的承诺,切实落实为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的实实在在举措,“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找对贫困的病灶,把握好短期脱贫与长期、永久脱贫的关系才能让贫困群体真正富得起来、穷不下去。
(二)要把握好脱贫工作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工作的关系。脱贫工作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更是一项社会经济发展工作。脱贫工作,是社会经济发展工作这座“森林”里的“树木”,如果单单只是脱贫这片“树木”长得好,那只是“林”,不是“森”;一个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工作这座“森林”整体都茁壮成长,那脱贫工作的“树木”一定也长得很好。
脱贫攻坚是政治使命、政治任务,同时也是我们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机遇。如果我们能主动作为、积极争取,找准将自身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路径,促进新机遇与自身优势、发展趋势相结合,在培育新业态、新模式上迈出新步伐,就能在脱贫攻坚中实现新发展。
(三)要把握好政策脱贫与产业项目脱贫的关系。这是也输血与造血的关系,输血是“救命”,造血才能治“穷根”。如果把政策脱贫的兜底行为看成是脱贫攻坚最后的一条防线,那么产业项目脱贫就是我们地方党委、政府主动出击的进攻箭头。检查组走访的小石板河村背靠青山,一湾小河从村前流过,二级路直通村口,村居建设整齐美观,具有开展乡村休闲度假旅游的条件。走进村中一户哈尼族老汉家,他说:“我家这栋三层小楼,只住着我和老伴两人,空着五六间房子没有用处,家里的收入就是只有务农一项,虽然脱了贫,但离全面小康还有很大的距离。种包谷、种豆子的收入,填得饱肚子,但塞不满袋子。”仅仅依靠政策和单一的产业,不充分发挥地方特色主动挖掘产业项目,不主动走到外面去,把有投资意愿、投资能力、开发水平的企业引进来,综合打包开发产业项目,脱贫工作就成了一只脚走路。
依靠集体经济组织,发展集体经济产业,把农户的山林、土地适度规模集中增加贫困户财产性收入,聘用扶贫对象进入基地务工增加贫困户工资性收入。通过政策与产业双结合打造龙头企业,结合地方生态定位、区位条件、经济水平等现状,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大力引进企业入驻,充分发挥企业市场运作经验丰富,抵制市场风险能力强,资本实力强,管理先进等优势,重点发展种养加为主的中小企业,以旅游业为主的大型企业。都是值得我们尝探索和实践的做法。
(四)要把握好资金物质脱贫与教育培训思想脱贫的关系。这是“授鱼”与“授渔”的关系。脱贫攻坚,归根结底还是如何处理好是“人”的问题。我们发现,在脱贫—返贫—脱贫—返贫的怪圈背后,“人”是一个最重要的致贫返贫因素,主要表现为文化水平低,致富能力差,安于现状,特别是在尝到资金物质扶贫的“甜头”后,形成“等、靠、要”的思想。应该注意一种现象:上级部门下了硬性指标,扶贫就变成了救济。通过财物、资金的扶持,责任单位顺利完成指标任务,扶贫对象解了燃眉之急,但因扶贫对象缺乏自我致富的能力,仍摆脱不了重返贫困的境地。脱贫要永久,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是重点,但关键还是要扶人。只有把人扶起来了,他们才会自己脱贫,依靠政府、社会的救助得来的脱贫不是脱贫,是救济,政府(社会)可以救济一年、两年、三年,救不了十年、二十年。
扶人,重在教育培训脱贫,使贫困群众在思想认识上脱贫。“我们也试过在一些村子搞乡村旅游的试点,找村民带头,有的说怕自己做起来被别人说闲话,有的村民直接不愿意干。”夕阳乡的干部说。我们在开展扶贫工作时,不仅要关心困难群众的生活,还要了解他们的思想,既重视物质上的帮扶,更重视思想上的帮扶。树立脱贫致富的标兵和典型,利用榜样的力量为他们引路。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授人以渔”,全面提升农民的生产经营、专业技能和社会服务素养,使他们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为持久脱贫奠定坚实基础。物质帮扶能救急但救不了穷,要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必须先努力提高自身的致富能力,农民的能力水平决定了他富裕水平。三百六十行,总有一行能成为他们赖以生存的技能。引导他们发现自身的能力,培养他们提高自身能力,让他们充分掌握一门技术,才能从根本上掌握致富的本领。
(五)要把握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让好山好水好空气成为致富源泉,把环境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让绿水青山变为老百姓的金山银山,夕阳、双河能否在保留彝族村居风貌的基础上建设一批特色民宿?能否发掘和打造两个乡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并整合打包,以宝夕公路为主线形成村落景点群、自然旅游区,并成为古滇旅游项目的后续延伸,着力吸引昆明、玉溪两个城市的城市旅游人群和夕阳红老年旅游人群,使游客真正能有住得下来、吃得起来的深度游?能否让两个乡的自然和民族特色搭上“互联网+”的便车,吸引旅游项目入驻和旅游人群关顾?能否把生态养殖同生态旅游结合起来,在引来游客的同时把我们生态养殖的农作物和家禽卖出去,提高产业附加值,使群众的收入来源更加多样?这些同样也是我们应该主动探索、积极谋划的工作,只有如此,绿水青山才能真正变成金山银山,金山银山才能变成真金白银揣进群众的腰包。(中共晋宁县委常委 县纪委书记 范今颖)
中共昆明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昆明市监察委员会
Copyright © 昆明市纪委市监委网站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ICP备07000700号-1 网站声明
来信请寄:中共昆明市纪委、监察委信访室 地址昆明市呈贡新区锦绣大街1号市级行政中心7号楼 邮编:650500
举报电话:0871-12388 举报网址:https://yunnan.12388.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