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铭柱家族传统家规材料
来源于:昆明市党风廉政网
发布时间:2015-12-22 16:22:57
编辑:纪委管理员1
一、杨铭柱简介。
杨铭柱,清朝寻甸州亦郎里小沧浪村人(现在的寻甸县鸡街镇极乐村委会小沧浪村),原名杨天柱,字石臣,号昆峰,生于嘉庆十二年(1807年),终于1847年。杨铭柱自小勤奋好学,六岁开始研习书文,十三岁补弟子员(县学生员),早年父母就亡故,所以由其伯父母抚养成人。经过不断地努力,1834年,28岁的他以优异的成绩入国子监,同年就在乡试中举。清道光十六年(1836)丙申恩科殿试三甲二十八名进士,1841年充国史馆纂修官,十二月充文渊阁校理。1845年京察一等,任湖广道监察御史(从五品)。1846、1847年充乡会内监试官,差竣(即内监试官任职结束交差后)掌管五城察院,封中宪大夫(正四品)。1847年7月11日巳时因中虚作痢病逝,时年40岁。
史载杨铭柱有气节,正色立朝,慕仰钱南园之为人,以刚正律已,直声震当世。现在后世在他的影响下,重家教,重学习,出了不少人才,村内民风淳朴。
二、家规原文
兄惟上,体爱怜之心,中笃连枝之谊,爱敬之余勤修倍切,其敦伦而乐道也。
释义:做人要尊老爱幼,要家族和睦,在互敬互爱之余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履行自己的本分职责,恪守信用,就能幸福和谐的生活。
杨铭柱 (1807~1847) 清寻甸州亦郎里小沧浪村人(今鸡街镇极乐村委会小沧浪村),原名杨天柱,子石臣,号昆峰,生于嘉庆十二年(1807)。杨铭柱六岁课书(研习书文),十三补弟子员(县学生员),早年父母亡故,由其伯父母抚养。1834年以优贡成均①(入国子监),同年乡试中举。清道光十六年(1836)丙申恩科殿试三甲二十八名进士,馆选为庶吉士②。1838年散馆授翰林院检讨(从七品文官)③,是年请假回乡省墓,1840年返京。1841年充国史馆纂修官,十二月充文渊阁校理。1845年京察一等④,任湖广道监察御史(从五品)。1846、1847年充乡会内监试官,差竣(即内监试官任职结束交差后)掌管五城察院⑤,封中宪大夫(正四品)。1847年7月11日巳时因中虚作痢病逝,时年40岁。史载杨铭柱有气节,正色立朝,慕仰钱南园之为人,以刚正律已,直声震当世。其任职期间积极逞其匡扶之策,“两疏言永昌(今云南保山)边务,一疏言直省文风,凿凿可行”。
杨铭柱工于诗文,著有《史筌》五卷、卷首一卷,卷端载其《自序》。《史筌》为杨铭柱服官后,鉴于“余家万山之中,地僻而荒,上下数十里间少藏书家,士之贫无力至不能购书者十居八九”。于是乃为“乡之幼学而辑也”, “以惠乡之贫无力者矣”。书成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其师昆明进士戴炯孙订其伪数十处。杜紫纶“见而嘉之”,与二三同人出俸为之付梓。现存的镌本有清道光丙午年寄云书屋藏板,现各大图书馆有馆藏,民间亦有少量藏本。是书始自远古,迄于明代。卷首有“史鉴标目”,就《二十一史》、正续《资治通鉴》、正续《通鉴纲目》、《御批通鉴纲目》等书,标其起迄,详其作者,次载“帝王世统图”,上自三皇,下逮有清,朝朝相承,依时连贯;次载“历代世系纪年歌”,由盘古至明代,分朝以韵语歌之,歌不采自一家,未注明来历,间附以已意;次载“太古三皇五帝夏商周秦总略”,乃直录郑芷畦原文;卷1~3载“帝王世统考”,分上、中、下,皆摭拾诸家学说,按序排比,但亦未注明出处;卷4~5为杜紫纶“读史论略”,并加以注释。其著书旨趣,在于启迪童蒙,作读史初步之阶梯。《史筌》作为一本历史蒙学读物,由于其世统有图,纪年有歌,最便初学,在清中后期有一定影响。特别是其历代世系纪年歌,简而易记,在历史教学中经常运用。该书民国初年列入《云南丛书》史部,现列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学科《丛书集成续编》目录。其别集不传,清道光昆明进士黄琮辑《滇南嗣音集》,收录其《除夕祭诗作》一首,细绎诗意,当有诗稿,疑已散佚,所传者仅是编而已。
(注:①优贡:科举制度中由地方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种。清制,每三年由各省学政从儒学生员中考选一次,每省不过数名,亦无录用条例。同治中规定,优贡经廷试后可按知县、教职分别任用。成均:相传为远古尧舜时的学校,后泛指官设的最高学府。
②庶吉士之名始于明洪武,庶常吉士之简称,亦称庶常。庶者众也,常者祥也,意为在官者皆有德善人。依明清制,科举进士一甲者授予翰林修撰、编修,二甲、三甲经考选入翰林院任庶吉士,考试内容清中后期主要是“论、诏、诗”三者,考选庶吉士亦称馆选,即民间所谓“点翰林”。
③散馆:清制,翰林院庶吉士经一定年限举行甄别考试之称。庶吉士由特派的翰林官教习,三年后经考试优等,原二甲进士授编修,原三甲进士授检讨;次者改任各部主事或知县。因翰林官相当于唐、宋的馆职,庶吉士学习之地称庶常馆,故学习期满称散馆,留充编修、检讨者称留馆。因杨铭柱为恩科进士,所以学习期仅为二年。
④京察一等是清代中下级京官考核最优等第,得一等者可依据外放原则优选外放地方道府以下官员。京察一等者经皇帝两次引见面察,由军机处或吏部记名后方有外放资格。
⑤五城察院:清官署名,属都察院,掌弹压地方,具体职掌稽察京师十坊之境以及赈恤之政令。分中、东、西、南、北五城,每城各设察院,其长官称巡城御史或巡视五城御史。)
御史大夫翰林墓左碑文
侍御杨公既卒之三年其弟孚佑不远数百里冒暑来谒曰闻吾兄官都下与子望衡而居知吾兄者莫子若今葬有日矣敢以表请盖滇去京师绝远游宦者寥寥故梓谊为笃矧君之释褐也余贺之盖棺也余哭之其将葬也不益重余宿草之恸耶虽不文其又奚辞君讳铭柱字石臣号崑峰曲靖寻甸人也生而岐嶷族党咸拭目焉幼年夺锦特抱风云之壮怀志士之凌霄弥伸湖海之豪气以十三补弟子员逵渐者以卜鸿占阶升也正名鹊起无如甫进州庠即遭孤露比缞麻之再易幸君伯之是依考馨齐公妣张恭人情深鞠抚同报三春之晖念切栽培儼(俨)成千里之器岁丙戍高等食气于庠始娶王恭人适馨齐公下世张恭人育君兄弟若素君以是益加仰体危难中不失瞻依之承乐欢之下还敦服古人之心其孝思也如此迨两弟稍长君则情殷厚望永夜挑灯不以监烦而告瘁延师课读何是利较而辞劳其友于也又如此乎惟修之家者弥是斯其耀诸身者益光甲午以优行贡成均是年举于乡明年下第君座主汪公艮山督学山右延以校文丙申会成进士改庶吉士戊戌授职检讨请假省墓由路河南归编览吴楚江山之胜自是所业益进己亥春抵里始悉拂舟弟凶耗每一道及辄悲不自禁所幸者万卷之玉轴牙签香沾华鄂一门之文人绣士庆叶壎篪君以季弟游伴始稍解焉庚子入都供职以词臣之宠荣辅亚相之望重正树伟绩于柏台威行豸绣荷湛恩于枫陛宠贲龙章独是酬庸令典固宜茂对皇庥而顾复深恩尤欲荣邀帝眷君以考妣赠如其职即以伯考妣亦俱貤封如例君之所以显亲正君之所以报本也岂乎报本匪易砥行尤难君古道照人平情应物有为继以有守其立断也当机如丝并乎如纶其立谈也屡中即如官侍御时两疏言永昌边务一疏言直省文风凿凿可行张蕴古之直声由兹论赏狄梁公之相业自此升阶古来京秩诸公台谏惟艰君则风高謇谔节励公忠不伤国计而有益民生弗扰官常而足清吏治倘久于其任措施必有过人者凤鸣朝阳之誉无须独让前贤也窃意君性醇笃同乡之官于朝者素所乐道喻治中子少瀛与君同进士乙巳二月而卒又二年君亦卒岂高才者例无贵仕耶何笃行如两君而不永其年耶今年夏又闻罗窦诸君之讣存者阻以关山亡者通以寤寐统计五载生死存亡之感至于如此余奈何忍铭侍御耶抑余终无以铭侍御耶向也奉对西清乐瞻矞采兹者招君东岱更景鸿仪愧无椽笔非改忝末议于郭碑谨掇芜辞用聊誌芳徽于韩石云尔
有仁者里 沧浪之间 弘农世胄 椒实绵绵
远祖中选 翔寄木天 君绳厥武 簪绂婵嫣
严霜匝地 芝兰为摧 子孙绳绳 尚克嗣之
位城不朽 视此铭辞
赐进士出身诰授资政大夫兵部左侍郎前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詹事府詹事太仆寺卿通政使司副使翰林院侍读学士四川省提督学政
愚弟黄琮顿首拜撰
中共昆明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昆明市监察委员会
Copyright © 昆明市纪委市监委网站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ICP备07000700号-1 网站声明
来信请寄:中共昆明市纪委、监察委信访室 地址昆明市呈贡新区锦绣大街1号市级行政中心7号楼 邮编:650500
举报电话:0871-12388 举报网址:https://yunnan.12388.gov.cn/